- Published on
踏入自媒體的 30 天 - Day 36
- Authors
-
-
- Name
- Jyhwoei Yang (Tom)
- @tomz12321
- Sr. Front End Developer at Pimwa Corp. (Australia) / Deliostech (USA)
-
Day #36
前言
長程航班不是寫作的敵人,而是把輸出切成可攜帶模組的壓力測試環境。
Image
Here we go :
航班基本資訊
- 日期:2025/09/13 (六)
- 航線:IST (Istanbul) → BOG (Bogotá)
- 時間:09:40 - 15:05(當地時區差)
- 票價:約 $20,772 (TWD)
- 距離:10,751.76 公里
- 性質:土耳其航空百萬哩程挑戰的跨洲主幹航段,檢驗「離線優先」技術寫作與資料化策略。
角色切換
今天的目標是「工程師式寫作」,用技術流程與結構化資料把長程飛行的阻礙轉為可控變數,確保內容產出不被時差、網路與裝備限制綁架。
所見所聞
- 搭乘土耳其航空 TK15,飛行約 10 小時 25 分鐘。
- 機上配備個人娛樂系統(IFE),但網路服務昂貴且不穩定。
- 使用筆記本電腦與外接鍵盤進行寫作,經濟艙空間有限。
- 飛行途中經過多個時區,生理節奏受到挑戰。
- 飲食服務:包括兩餐與飲料,需自行管理水分攝取。
- 觀察到機艙內乘客活動頻率較低,適合專注工作。
飛行評價
- 食物評價:餐點質量中等,選擇有限,但足以維持體力。
- 座位舒適度:經濟艙空間狹窄,長時間坐姿較為不適,但可接受。
- 服務評價:機組人員專業且友善,反應迅速。
- IFE 系統:內容豐富,但操作介面稍顯複雜,需時間適應。
- 氣流狀況:飛行過程中遇到輕微顛簸,影響寫作穩定性。
- 其他觀察:乘客多數選擇休息或觀看影片,較少進行活動。
目標 (Goal)
- 在 12+ 小時長程航段完成一篇技術故事初稿:以 Goal / Obstacle / Action / Result 結構,專注於可複製的做法。
- 驗證離線 AI 寫作鏈:本地 LLM + 嵌入式檢索(從既有筆記抽關鍵語料)+ Prompt 模板。
- 擴充
segment_log
航段資料結構:加入時差、睡眠週期、設備切換記錄,以利分析「輸出效率 vs 生理節奏」。 - 降低網路依賴,確保落地前內容已可發佈 80%。
阻礙 (Obstacles)
類型 | 描述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時差與生理 | 東向 → 西向大幅時差,睡眠切片化 | 注意力易崩、語意連貫下降 |
裝備配置 | 經濟艙空間有限、鍵盤角度受限 | 長段輸入不穩定 |
網路限制 | 機上網路昂貴且不穩 | 需全離線處理、無法查新資料 |
語料雜訊 | 舊筆記格式不一、重複內容多 | 檢索命中不準、容易分心 |
敘事過載 | 想把每段細節塞進文章 | 節奏拖慢、讀者負擔增加 |
行動 (Actions)
1) 時間框架與輸出節點
- 起飛前:確立三個輸出階段目標(素材、結構、敘事),各設 40–60 分鐘封包,間隔 10 分鐘走動與補水。
- 巡航前段:只做素材與索引,禁止寫長句;允許截圖 IFE 地圖與時間點作為標記。
- 巡航中段:將素材轉為四段式骨架,每段 3–4 句,先不追求轉場。
- 降落前:用本地 LLM 進行「語意銜接補全」,但保留個人口吻。
2) 離線 AI 寫作鏈
SYSTEM: 旅途技術寫作助手,協助將素材轉為 GOAR 結構,保持具體與可操作。
INPUT: 航段參數 + 事件清單 + 重點反思。
OUTPUT: 4 段,每段 2–4 句,避免誇張形容,不捏造資料。
- 檢索:用離線向量庫(筆記 embed 前置處理)抽 5–7 則相關語料。
- 補全:本地模型只做句間連接與名詞統一,數據保持原樣。
3) 結構化資料擴充
segment_log:
- date: 2025-09-13 # (string, YYYY-MM-DD) Date of the flight segment
route: IST-BOG # (string) Flight route, origin-destination airport codes
distance_km: 10751.76 # (float) Distance flown in kilometers
fare_twd: 20772 # (integer) Ticket fare in TWD (New Taiwan Dollar)
timezones: 'EET → COT' # (string) Timezone change, format: 'origin → destination'
sleep_cycle: '2 x 90min + 1 x 30min nap' # (string) Sleep pattern during flight
device_switch: ['phone+keyboard', 'tablet read-only'] # (list of strings) Devices used and their modes
ife_marks: ['Sahel crossing', 'Amazon fringe clouds'] # (list of strings) Notable in-flight entertainment or views
hydration_ml: 1200 # (integer) Water intake in milliliters
productivity_score: 7 # (integer, 1–10) Self-rated productivity score
ai_usage_mode: 'offline-structure-first' # (string) AI usage mode, e.g., 'offline-structure-first'
4) 節奏與專注
- 走道上每 60–90 分鐘起身伸展,重新校正呼吸節奏。
- 嚴格限制 app 切換:寫作 / 筆記 / 時鐘三種;避免工具花俏拖慢流程。
- 用「要點 → 句子 → 段落」三層把素材逐步升級,避免一次到位造成卡頓。
結果 (Results)
指標 | 目標 | 實際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初稿完成度 | ≥ 70% | 約 85% | 落地只需補圖與校對 |
語料命中率 | ≥ 60% | ~68% | 離線檢索表現可接受 |
中斷次數 | ≤ 6 | 4 | 兩次為餐飲、兩次為伸展 |
裝置切換 | ≤ 4 | 3 | 維持穩定節奏 |
睡眠恢復 | 主觀 ≥ 6/10 | 6.5/10 | 分段小睡有效 |
質性觀察:
- 長程飛行迫使我把流程「模組化」,反而讓輸出更穩定。
- 離線 AI 的角色不是生成長文,而是把斷裂的素材「接縫對齊」。
- 當我停止追求完美轉場,文章的可讀性與完成速度都上升。
小結
這趟 10,751.76 公里的航段,是對「不依賴網路也能穩定輸出」的一次實證。只要把目標拆成可攜帶的模組、把阻礙轉為可量測的變數、把 AI 的角色設計清楚,就能讓寫作變成一種可靠的工程實作。
🔻 支持打賞,聽文章給星星 🔻
歡迎來我的 GitHub
喜歡的話,隨便找個專案給顆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