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on

踏入自媒體的 30 天 - Day 35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Jyhwoei Yang (Tom)
    Twitter
    @tomz12321
  • Sr. Front End Developer at Pimwa Corp. (Australia) / Deliostech (USA)

Day #35

前言

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做角色切換:今天我更像一位「行走中的哲學家」,試著用路線與感官把旅行、寫作與內在節奏重新對齊。

Image

Here we go :

image

航段基本資訊

  • 日期:2025/09/08 (一)
  • 航線:FRA (Frankfurt) → SAW (Istanbul Sabiha)
  • 時間:13:45 - 17:45
  • 票價:約 $5,285 (TWD)
  • 距離:1,905.10 公里
  • 性質:長短雙向往返後的「落地調頻日」,為接下來的輸出做節奏校準。

角色切換

今天的目標不是「打卡式旅遊」,而是用一日步行弧線重新認識伊斯坦堡歐洲岸:把哲學式觀察、節奏實驗與旅途回落融合成敘事素材。

所見所聞

  • 抵達 SAW 後,搭乘巴士前往歐洲岸。
  • 在渡輪上感受海風與汽笛聲,為步行做準備。
  • 沿著設計好的路線,經過市集、小巷、歷史坡道與橋上邊界。
  • 在日落視角處停留,觀察光線變化與人流節奏。
  • 使用感官採集框架記錄聲音、氣味、地面材質、視覺、人流與內在變化。

咖啡思考

在步行過程中,我選擇在一家小巷咖啡店停留 20 分鐘,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節奏校準與紀錄。這個停留點讓我能夠將即時的感官體驗轉化為三段式敘事:場域、變化與自身調整。

日落反思

在日落視角處,我觀察到光線的顏色轉換以及商業燈光的亮起,這些視覺變化與人流的節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這一刻讓我深刻體會到城市的動態與靜態之間的平衡。

城市記憶 地面材質

  • 石板路:行走時感受到的凹凸不平,讓我更加專注於腳步的節奏。
  • 柏油路:平滑的表面讓步伐變得輕快,心情也隨之放鬆。
  • 石階:每一步都需要更多的注意力,這種物理上的挑戰讓我更能體會當下的存在感。
  • 這些不同的地面材質不僅影響了我的步伐,也影響了我的內在節奏,讓我在行走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。

聲音和氣味

  • 聲音:汽笛聲與販售吆喝交錯在一起,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城市交響樂。這些聲音層次豐富,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感受這座城市的活力。
  • 氣味:魚市場的鹹腥味與街邊烤餅的香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這些氣味不僅豐富了我的感官體驗,也成為我記憶中的重要元素。
  • 味覺:在咖啡店中品嚐當地的咖啡,這種味覺體驗讓我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連結,並且為我的內在節奏帶來了一種穩定感。
  • 感官體驗:這些聲音和氣味不僅豐富了我的旅行體驗,也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與生活方式。

目標 (Goal)

  1. 從「飛行模式」過渡到「城市沉浸模式」,避免剛落地就陷入資訊和行程的躁動。
  2. 用一條步行弧線(→ 集散節點 → 水邊 → 轉折的歷史街區 → 日落視角)觀察伊斯坦堡歐洲岸的節奏層次。
  3. 蒐集 6 組可重用的敘事素材:聲音 / 氣味 / 地面材質 / 商店互動 / 河海交界光線 / 步行節奏感。
  4. 設計一個「旅遊敘事 Prompt 模板」:協助將哲學式抽象感受整理成易讀段落。

阻礙 (Obstacles)

類型描述影響
生理節奏返程短程航段後輕微腦霧與脫水感專注力下降,觀察力鬆散
時段限制抵達後通勤至歐洲岸已接近日後段可用日光時間壓縮
訊息噪音手機訊息與未讀提醒堆積容易被拉回「處理模式」
空間轉換SAW → 巴士 → 渡海 → 步行多段轉換連續沉浸感被切割
抽象過載哲學式觀察若無結構,易散落成句子碎片後續整理成本提高

行動 (Actions)

1. 路線設計(弧線骨架)

起點:碼頭(海風 + 渡輪汽笛)
→ 市集中段(人聲層次與語言混雜)
→ 小巷咖啡(固定一處做 20 分鐘節奏校準與紀錄)
→ 歷史坡道(石階與腳步聲差異)
→ 橋上邊界(海與河流動速度對比)
→ 日落視角(光線顏色轉換、商業燈光亮起節點)

2. 感官採集框架

感官觀察提示實際記錄(節選)
聲音分層 / 循環 / 中斷汽笛與販售吆喝在 15 秒循環中交錯
氣味穩定 vs 突然魚市場鹹腥與街邊烤餅香味形成節點切換
地面材質 → 步頻石板 → 柏油 → 石階:步速自然放慢 8–10%
視覺光線轉移17:05 後陰影拉長,海面反光密度降低
人流向量與節奏工作人群離散 → 觀光密度上升 → 攤販開始補貨
內在呼吸 / 步伐 / 內語第三段後內語減少,開始只分類感官、不下判斷

3. 行為控制

  • 進入步行前 先清空通知,只保留 2 個必要聯絡管道。
  • 「只記錄,不解釋」前 60 分鐘;不做形容詞疊加。
  • 20 分鐘咖啡停留:將條列即時轉為三段式敘事:場域 → 變化 → 自身調整。

4. 敘事 Prompt 模板 (旅遊 / 哲學結構)

SYSTEM: 協助把旅行中的感官與內在調整,轉為清晰敘事。
INPUT: 1) 路線節點 2) 感官條列 3) 內在變化 4) 任務目標。
OUTPUT: 以 Goal/Obstacle/Action/Result 四段,每段 2~3 句,語氣自然,避免華麗形容。
限制:不捏造地點與事件,不添加未提供的情緒推論。

5. 資料化習慣

建立一個 urban_walk_log 草稿:

urban_walk_log:
  - date: 2025-09-08
    arc_nodes: 6
    total_walk_est_km: 7.2
    focus_drop_points:
      - post-bus humidity shift
      - pre-sunset crowd density spike
    recovery_method: 'single-origin coffee + paced breathing'
    insight_seed:
      - space transitions can bracket thought phases
      - smell shifts act as temporal anchors

結果 (Results)

指標目標實際備註
感官素材集合≥ 30 條34 條去重後 28 條可用
三段式敘事草稿1 版1.2 版第二版僅語氣微調
內在節奏下降時間< 40 分鐘約 32 分鐘第三節點後進入穩定
行動分心事件≤ 32其中一次為導航確認
可抽象成模板的結構≥ 12 個感官採集 + 行為控制

質性結果:

  • 從「補睡 / 吃東西 / 查訊息」這種落地慣性,成功轉為「先沉浸、再解釋」。
  • 哲學式觀察若先以資料欄位承接,後續轉為敘事幾乎零阻力。
  • 感官節點(聲 → 味 → 光)可當作未來城市對比文章的索引基礎。

小結

這不是「打卡式」一日遊,而是一種節奏調頻練習:

  • 用步行弧線重新分段內在語言。
  • 用感官層次避免空泛抒情。
  • 用結構化欄位為後續內容組裝留鉤子。

接下來:

  1. urban_walk_log 與航段 segment_log 匯入同一資料來源。
  2. 製作一個「步行節奏 vs 生產性輸出」對照圖 (之後可考慮加心率資料)。
  3. 選 3 組感官節點寫成微型短文,用於社群分發測試互動。

🔻 支持打賞,聽文章給星星 🔻

歡迎來我的 GitHub [https://github.com/tomz12321]

喜歡的話,隨便找個專案給顆星。